浪漫時期前期作曲家

韋伯(C. M. v. Weber,1786-1826, 德)德國歌劇之父

浪漫樂派先驅,作品以德國浪漫歌劇著稱,其中魔彈射手奧伯龍歐麗安德最著名。

並擴展樂團法國號編制,從2支變成4支。

要求指揮對歌劇完全掌握,創立指揮家權威制度,設立分部練習

 

卡拉揚的樂團排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hc-4AZVaNk

 

最權威的指揮家,指揮帝王,卡拉揚

卡拉揚,貝多芬第一號交響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OtYIsIjaWc

 

羅西尼(G. Rossini, 1792-1868, 義)

羅西尼承接葛路克改革後的歌劇風格,但其中最大的共現在喜歌劇方面的表現,並對威爾第造成影響。歌劇作品代表作,塞爾維亞理髮師威廉泰爾灰姑娘。

 

威廉泰爾序曲,騎馬打仗,830秒開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OofwWT3Edc

定位: 
.對美食的貢獻超過音樂的音樂家。
.歡樂製造者。
.因為他,義大利人唱歌更好聽!
.義大利人稱之「佩薩羅的天鵝」,
   非義大利人譏諷為「波隆那的肉腸」!
名言錄:
  「人類的慾望,就像一個管弦樂團,
      而胃就是這個管弦樂團的總指揮。」
      ─羅西尼

 

食物,主導了義大利作曲家羅西尼的一切熱情,他說:「我想不到有任何比『吃』還要好的職業!」
所以,要介紹羅西尼一定要從「吃」切入,否則就是褻瀆!

羅西尼是歌劇創作者,尤其擅長喜歌劇,總共寫了三十九部歌劇及一些序曲等作品,他三十七歲揚言封筆,七十六歲過世,一生拒絕封口!

「食譜比樂譜重要」是他的堅持,他用「大智慧」研發美食,卻用「小聰明」創作音樂。時至今日,「羅西尼式菜單」,遍佈全球。在希臘,有以蔬菜為底、 蒔蘿調味的「羅西尼湯」;在西班牙,有「羅西尼義大利麵」;在紐約,你可以吃到「羅西尼牛排」,洛杉磯則主打「羅西尼魚排」。至於在亞洲,東京以「羅西尼 燉飯」出名,新加坡也有「羅西尼烤春雞」。在 台北,或許您也吃過一種塗有美奶滋並加了一顆雞蛋的披薩,它的名稱就是「羅西尼披薩」,源自於羅西尼的故鄉佩薩羅(pesaro)。以上這些食物,都比他 的歌劇有名,所以他絕對是一位稱職的美食家,而非音樂家。

義大利男人的嘴只做三件事,「吃飯、唱歌及說甜言蜜語」,羅西尼完全具備了這項專長,所以他是唯一一位被允許帶著食譜,進入台灣古典音樂名人堂的音樂家。

羅西尼說:「人生有如喜歌劇,四幕劇名分別為『吃』、『愛情』、『唱歌』、和『消化』。」若以此為論點,羅西尼顯然第四幕唱得不好,因為他實在吃得太多,所以晚年得了腸胃病、尿毒症和一堆病。

 

舒伯特(F. P. Schubert, 1797-1828, 德)藝術歌曲之王

舒伯特著名的作品有交響曲、鋼琴奏鳴曲、室內樂、藝術歌曲等,其中藝術歌曲可是為浪漫樂派的新產物。

藝術歌曲特色

一定用鋼琴伴奏。

鋼琴輔助聲樂,忠實的烘托歌手。

藝術歌曲出現了連篇的現象,數首歌曲連成一組連篇歌曲。

內容有故事性連接、有些則無。

交響曲:第八號未完成(unfinished,只有兩個樂章)、第九號偉大

劇樂:羅莎蒙

室內樂:弦樂四重奏,死與少女(取自同名藝術歌曲)、鋼琴五重奏,鱒魚(小、中、大、bass、鋼琴,第四樂章鱒魚的主題變奏)

 

死與少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Yy9szBIKCw

鱒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_GxbP4TiII

本樂曲之所以叫作 「鱒魚」,是因為它改編自舒伯特另一首同名的早期作品。
鱒魚原本是一首詩,原是德國十八世紀詩人舒巴特所作,作者因政治因素而遭囚禁,在牢獄­生活中對自由的渴望,而作了鱒魚這首詩。舒伯特也將這首詩譜成歌曲「鱒魚」,並在18­19年,將「鱒魚」加以變奏,再譜寫第四樂章,成為五個樂章的「鋼琴五重奏」。

 

三大連篇歌曲:冬之旅,美麗的磨坊少女,天鵝之歌

藝術歌曲:野玫瑰,菩提樹,鱒魚,紡織女,魔王(貫穿全曲,故事性),流浪者之歌(戲劇式)

魔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wgf2v0nkEY

 

董尼才悌(G. Donizetti, 1797-1848, 義)

以浪漫時期的正歌劇聞名。歌劇:愛情靈藥

 

白遼士(H. Berlioz, 1803-1869, 法)

法國浪漫樂派的先驅、標題音樂的倡導者、曾獲得羅馬大獎,其管弦樂法是音樂史上第一本教人寫管弦樂作品的書。此外,白遼士的作品幻想交響曲被視為第一首標題音樂,全曲共五個樂章,有故事性連接,每個樂章寫標題。被視為標題音樂的主要原因是全曲以固定樂思貫穿,不注重形式與內容,強調音樂的純粹性。

代表作品:

交響曲:第一號幻想、第二號哈洛德在義大利、第三號羅密歐與茱麗葉、第四號送葬與凱旋。特色:標題音樂(每個樂章都有標題)、加入人聲、固定樂思。

 

歌劇:特洛伊人、浮士德的天譴

神劇:基督的童年

序曲:羅馬狂歡節、李爾王

協奏曲哈洛德在義大利(中提琴協奏曲)

改編:韋伯鋼琴曲邀舞改編成管弦樂曲。

 Idée fixe 固定樂思:為Berlioz使用,是一個長短不定、具象徵性的旋律,會循環地使用於樂曲之中,用來讓整個樂曲有一個統一感,首先使用於“幻想交響曲”中,用來代表女主角,每次出現都不相同,會隨著劇情而跟著改變,影響到後來Wagner使用 Leitmitif。

白遼士,幻想交響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K6iAxe0oEc

【作品介紹】

   白遼士的《幻想交響曲》以充滿想象力的管弦語法,爲音樂的浪漫主義開啓了決定性的大門。在當時,浪漫主義正從文壇、畫壇漸次席卷到樂壇,白遼士正好恭逢 其會。隻不過,法國人講究優雅細緻,不像德國追求的是嚴肅與厚重,因此在交響曲這樣講究形式結構的曲風上,法國人一向少有傑出的發揮。但白遼士這位鬼才卻 創作了《幻想交響曲》,把守交響曲進入浪漫主義的第一個關口,也打破一般人認爲“法國人不擅創作交響曲”的觀念。

   當時浪漫主義在法國正如魚得水般的風行,在詩壇、畫壇、樂壇都各有代表人物,詩壇是雨果、繪畫則是德拉克洛瓦(Fugene Delacroix),音樂方面就是以白遼士爲尊。浪漫主義的微言大義,主張藝術應有尊重創作者的絕對自由,而在音樂方面表現出來的,則是對于炫目展技的 高度興趣,例如李斯特的鋼琴、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演出,而管弦樂方面白遼士無疑是“管弦超技”的先行者,他所寫的交響曲與過去此類曲目有極大出入,無論在樂 曲規模、樂念發展、樂章數,白遼士的手法像是脫缰的野馬般,完全不受前人的束縛,自由自在地揮灑起來。他留給世人《幻想交響曲》、《意大利的哈洛德》、 《羅密歐與茱麗葉》、《送葬與凱旋大交響曲》等“交響曲”作品,其中最知名的《幻想交響曲》完成于1830年,當時舒曼尚未開始寫交響曲,而布拉姆斯都還 沒出生呢!

  【創作背景】

   衆所皆知白遼士寫作《幻想交響曲》是因爲對女伶史密遜(Harriet Smithson)的一片癡心,在詳說這個愛情故事之前,我想先提《幻想交響曲》的後續發展,給有興趣的人作爲追蹤參考。在《幻想交響曲》之後,白遼士還 寫了該故事的傳記續篇與音樂續篇,其中傳記續篇《回到生活》叙述藝術家雷利奧(Lelio,作品14b)通過音樂的治療力量,從狂亂中回到現實生活。而音 樂續篇獨白劇《雷利奧》就以藝術家雷利奧爲名的,是部結合歌手與演員口白的管弦創新之作。

   如果單就白遼士爲史密遜寫《幻想交響曲》來看,多數人會以爲白遼士相當癡心,但是就他一生的情史而言,白遼士的癡心隻是一時的。當他十二歲時,愛情與音 樂同時向他招手,他“高射炮”地單戀大他六歲的艾思蝶杜波(Estelle Duboeuf),而這段純純的情愫我們也可以在《幻想交響曲》第一樂章慢闆序奏中聽到。而1817年他與劇院的第二小提琴手M. Imbert學習聲樂與長笛,算是正式的開始音樂啓蒙教育。

   至于白遼士狂戀的女伶史密遜,是位出生于愛爾蘭的英國人,其父爲劇院經理,本身又有良好的戲劇背景。原本史密遜打算到倫敦發展舞台事業,但是她濃厚的愛 爾蘭口音,卻成爲她在英國發展的最大障礙。1827年(白遼士23歲),史密遜正巧有機會到法國的演出(因爲語言隔閡,史密遜剛好可以掩飾她咬字的缺點) 《哈姆雷特》裏頭的奧菲裏亞,當晚觀衆席裏法國藝文界知名人士都到齊了,雨果、仲馬、巴爾劄克、白遼士等人都是座上賓。劇畢,白遼士對史密遜的表現大爲感 動,他在回想錄裏記載:我想起了莎士比亞與充滿靈感的女伶,所有巴黎的人都爲狂熱的奧菲裏亞瘋狂,她光輝燦爛的榮耀與我的窮苦潦倒相比是那樣巨大,我非振 作不可,我下定決心要把自己這個對她而言陌生的名字,經過努力奮鬥變得響亮光彩!

   當時正在樂壇起步、默默無聞的白遼士,便展開追求計劃的第一步,舉行個人作品演奏會,不過很可惜他的第一步效果并不大,因爲這位史密遜小姐對音樂的興緻 并不高。但是白遼士并不死心,着手爲她創作《幻想交響曲》,怎知造化弄人,當1830年(白遼士27歲)《幻想交響曲》首演時,史密遜竟然離開法國回到英 國,根本沒機會聽到這首爲她量身訂做的曲子。有趣的是,同年白遼士赢得羅馬作曲大獎,意氣風發的他放下對史密遜的苦澀單戀,接受了另一位音樂少女卡蜜兒莫 克(Camille Mork)的戀情。在年底,兩人訂下等白遼士自羅馬回來便結婚的約定。沒想到,白遼士遠在羅馬卻收到卡蜜兒那位勢利母親的來信,說明她決定讓女兒與知名制 琴師Ignar Pleyel的長子結婚。接到此消息的白遼士宛如晴天霹靂般,竟然頭腦不清楚地跑到女裝店買一套女裝僞裝自己,同時買了一把手槍以及自殺用的毒藥,打算連 夜趕回巴黎殺死卡蜜兒母女以及她的未婚夫一共三人。所幸途中白遼士頭腦逐漸清醒,告訴自己“那種女人有什麽希罕!”,才終究沒有釀成大禍。這也就是知名的 “白遼士瘋狂殺人魔”的故事。

   白遼士與史密遜的緣份畢竟未盡,1832年《幻想交響曲》再度演出,史密遜終于有機會一聞,當晚曲目還特别安排有白遼士的另外兩首作品《羅密歐與茱麗 葉》、《雷裏奧》。《雷裏奧》中有段朗誦歌詞:喔!我願見一見她的麗姿,看看茱麗葉的身影,奧菲裏亞的身影。爲了這種願望,我的心田高鳴着,我隻願意乾飲 由愛之喜與悲交融之杯!若是能夠在仲秋之夜,于野生的石楠樹叢上,被抱在她的胸膛中,一邊受北風搖曳,然後進入最後的安眠,該有多好!當晚的音樂會還由白遼士親自擔任定音鼓的敲擊工作,由此可看出史密遜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不過時隔五年,當年紅遍法國戲劇界的史密遜,此時已經過氣而且債台高築,而當年的無名小卒白遼士,如今則是樂壇明日之星,兩人當年的情況正好互換。因此 在大家都不看好的情況下,白遼士于1833年10月與史密遜結婚,得嘗多年宿願娶得嬌娘歸。然而“再偉大的愛情,都要通過現實生活的考驗”,七年之後兩人 結束婚姻,并育有一子路易。離婚之後的白遼士又與歌劇演唱家瑪麗雷绮奧結婚,但兩人依然沒有白頭偕老。白遼士的愛情雖然不斷靠岸,卻也不斷地重新漂泊,他 單戀史密遜時卻激發了《幻想交響曲》的完成,時值今日已成爲世人對于他當年堅固柔情的見證。

   不過,光靠愛情的激發就想要成就音樂史上偉大的交響曲之一《幻想交響曲》,當然是不足的。白遼士是因爲看到史密遜飾演莎士比亞劇中角色才墜入情網,因此 莎士比亞可以當成紅娘。當時莎士比亞的文學是透過伏爾泰引介來才來到法國,而白遼士本身是嚴重的莎士比亞狂,他許多創作都根據莎翁着作,像歌劇《貝亞翠斯 與班奈迪克》,交響曲《羅密歐與茱麗葉》,不少鋼琴歌曲與管弦歌曲《奧菲利亞之死》、《李爾王》、《哈姆雷特送葬進行曲》等都是。此外,歌德作品對青年時 期的白遼士影響也相當深。您不用過度佩服白遼士的才華,因爲時代造就一切,在浪漫時期的音樂家往往都具有音樂與文學的雙重才華。

  【寫作技法】

   《幻想交響曲》問世隻比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晚了六年,舒曼盛贊這首作品有着全新的交響曲形式,而白遼士又能更賦予這個形式充滿能量的内容。他說: “唯有天才,才能自由的創作。”的确,如果我們回頭看看白遼士習樂的經過,再聽聽《幻想交響曲》表現的管弦效果,令誰都不得不佩服他是天才。

   白遼士的兩位音樂老師M. Dorand(吉他老師)、J-F Lesueur(巴黎音樂院作曲教授)都是學究型人物,從來沒有給過白遼士管弦樂法上的幫助。反倒是他自己努力吸收海頓、莫紮特交響曲的精髓,但他卻從來 沒有喜歡過他們的交響曲。這種看似矛盾的作法,卻造就了日後的《幻想交響曲》。一身散發着浪漫性格的白遼士,不僅矛盾還經常不拘形式打破法統,以幾近病态 的姿态行走樂壇。他與衆不同的交響曲,充滿戲劇性張力的器樂合奏,以及文學性十足的标題音樂等創作,讓他成爲浪漫主義的先鋒導火線,管弦樂形式的獨創者。 他不僅是交響曲上第一位配器法超越貝多芬者,大膽且獨立于傳統之外的配器,将配器這個調色闆擴大到無以複加的地步,連李斯特、華格納等後生晚輩都歎爲觀 止。他着作的《論配器法》更讓人人尊稱他爲近代管弦樂之父。但是,您知道嗎?白遼士隻會演奏長笛與吉他兩項樂器而已!

   除了形式、配器方面的突破,在創作手法上《幻想交響曲》将主導樂念運用得淋漓盡緻,成爲華格納樂劇主導樂念的先行者更讓聽者能清晰掌握音樂整體概念。 《幻想交響曲》一共有“夢、熱情”、“舞會”、“田野風光”、“斷頭台進行曲”、“女巫的安息日晚會之夢”五個樂章,整首交響曲就像一出無言的戲劇,當時 它原本有個标題藝術生涯中的插曲,而幻想交響曲隻是個副題,但後來大衆的使用習慣都以“幻想”來稱呼這首作品。

  【作品賞析】

   (4分52)第一樂章“夢、熱情”,形容年輕藝術家見到心上人的喜悅,心上人可以說是結合魅力與理想于一身,幾乎隻有在夢中才能尋覓到。此點,完全符合白遼士個人的 愛情觀,他在評斷文學、音樂相當理性,但是面對女人時卻把她們當成理想無瑕的完美形象。融合了初戀的情愫與對史密遜的渴望,白遼士以加上弱音器的小提琴娓 娓道出心聲。在和聲與配器的新穎度上,早已經超越過去任何一首交響曲的成就,光把這個樂章當成一個完整的交響曲來看,都不會太寒酸。白遼士以非常長大的緩 慢序奏鋪陳出此樂章的夢幻感,雖然之後接的是奏鳴曲式,但是交響曲一開始便用如此長大的序奏也是創舉。在小提琴與銅管緩慢逐一對話後,音樂才進入明亮快速 的主部。長笛與小提琴演奏出的優雅主題便是代表心上人的固定樂念,再往後的每個樂章它都會以不同姿态出現,貫穿全曲成爲靈魂中心。另外,雖然爲奏鳴曲式, 但與古典時期的奏鳴曲式卻大不相同,音樂的開展完全視需求而論,不因形式而有所束縛,因此呈式部沒有第二主題,再現部也沒有太多發展。反倒是結尾跟序奏一 樣相當長大,形成德國人眼中形式不均衡的第一樂章。結尾夢醒時不見心上人蹤影,思念的渴望與苦楚充滿了宗教氣氛。

   (18分53)第二樂章“舞會”,年輕藝術家在熱鬧的舞會場景中,發現愛人蹤影,在音樂的喧鬧聲中,長笛與雙簧管将固定樂念變形演奏出來。整段演奏長度大約隻有第一樂 章的三分之一,本樂章在配器上講究透明感,用了兩架豎琴增加這種清澈的感覺,而音色偏濁的低音管則未用,雙簧管也隻用了一支。交響曲的樂章中加入圓舞曲, 在當時是首舉,因爲連聞名世界史特勞斯家族的圓舞曲都未問世呢!所以這個現在聽起來輕松無比的樂章,在那個時代可是超越禁忌的大突破。

   (25分34)第三樂章“田野風光”,夏日傍晚的鄉間,兩位牧羊人以民歌互通聲息(英國管與雙簧管的唱和),心上人的倩影再度出現,但藝術家卻因而擔心她對自己不忠。 随之太陽下山,雷聲隆隆,隻留下一片孤寂。此段很明顯受到貝多芬《田園交響曲》影響,在當時因爲戰争的關系,法國人普遍對德國人沒有好感,因此貝多芬的交 響曲在法國并沒有太受到重視。但是白遼士憑其對藝術過人的洞察力,對貝多芬的交響曲多所欣賞,并将它推薦給自己的老師J-F Lesueur。心上人的固定樂念出現之際,情緒呈現不安定情況,後來雖然趨向平靜,但也同樣趨向死寂。從第一樂章的夢幻期待與渴望,到第二樂章的歡愉輕 快,到了這裏藝術家的苦戀似乎已經走到死巷盡頭。從自然的曠野描寫到内心的絕望,白遼士真是充滿了想象力。

   (41分18)第四樂章“斷頭台進行曲”,藝術家夢見自己殺死心上人,而且被判死刑,必須步向斷頭台。固定樂念由豎笛吹出,但是代表死神的整體管弦齊奏,沒多久便粗暴 地将她驅走。音樂整體氣氛在定音鼓敲擊下,有着沉重的進行風,連法國号的吹奏都仿佛失去了光澤(加音塞),令人不寒而栗。弦樂群在此都以低音部爲主軸,更 增添音樂厚重、遲滞的感覺。銅管群粗暴肆虐的吹奏,增加音樂的緊張感,同時将場面氣勢大大地開拓出來。越接近死刑台音樂的氣氛越緊緻凝重,心上人固定樂念 最後在斷頭刀落下的同時消失無蹤。

   (46分33)第五樂章“女巫的安息日晚會之夢”藝術家醒來發覺自己在墳墓邊,看到許多妖魔鬼怪,音樂充滿陰森之感。結果日前渴望的心上人竟然也在此出現,更令人不可 思議的是,她已經失去高貴形象,成爲猙獰古怪的女巫,跟着群魔縱歌狂舞。此時,白遼士正沉溺在與女鋼琴家卡蜜兒莫克的愛情中,因此他将對史密遜多年的苦戀 轉愛爲恨,在音樂中報以一箭之仇讓她從貴婦成爲女巫,當鋼琴模仿鍾聲的效果出現後,音樂奏着象征是世界絕滅的末日經。

 

孟德爾頌(F. Mendelssohn-Barthody, 1809-1847, 德)

孟德爾頌的最大貢獻為推廣巴哈的音樂,並將巴哈的馬太受難曲,於一百年後重新指揮演出,引起大眾的注意。孟德爾頌除了是傑出的鋼琴家,同時還是首先使用指揮棒的指揮家,並提昇管弦樂團的組織與地位,甚至帶動英國伯明罕音樂節,也在1840創辦了萊比錫音樂院,在當時是很活躍的音樂家。

 

代表作品

交響曲五首:第三號蘇格蘭、第四號義大利、第五號宗教改革

管弦樂作品仲夏夜之夢出場用結婚進行曲出自於此作品)

序曲三首:芬加爾洞窟、平靜的海洋與愉快的航行、美麗的梅露西娜

神劇伊利亞

鋼琴作品50首無言歌、莊嚴變奏曲

小提琴協奏曲: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聲樂曲:乘著歌聲的翅膀、威尼斯船歌

 

蕭邦(F.Chopin, 1810-1849, 波蘭)鋼琴詩人

浪漫樂派對鋼琴音樂貢獻最多的作曲家,鋼琴作品的特點是常使用延音踏板、使用裝飾音群呈現細緻的音樂、彈性速度、優美的旋律左手大音域的跳動

 

代表作品

鋼琴協奏曲二首

鋼琴作品:

奏鳴曲、敘事曲、詼諧曲、即興曲、波蘭舞曲(波蘭宮廷舞曲,三拍子,莊嚴、歡樂)、圓舞曲、夜曲、前奏曲(受巴哈平均律影響,將24大小調以五度循環順序排列)、練習曲、馬厝卡舞曲(波蘭民間舞曲,三拍子,重拍落在第二拍)、輪旋曲、幻想曲、變奏曲、搖籃曲、船歌

 

舒曼(R.Schumann, 1810-1856, 德)

舒曼除了是浪漫樂派重要的作曲家外還是傑出的樂評人,他層與有人一同創辦新音樂雜誌,他的作品經常與文學結合,除了在性格小品中標上富有文學氣息的標題外,他還會加上兩個性格對立的筆名,增加對音樂的豐富見解,一事內斂、優美尤斯貝歐,另一個是外向、熱情佛羅倫斯坦。妻子克拉拉‧舒曼也是一名傑出的鋼琴家,舒曼有些作品侍衛期創作的,例如f小調鋼琴奏鳴曲,而在當時高深難解的舒曼作品也只有克拉拉一人能將期優美而正確的詮釋。

 

代表作品

交響曲四首:第一號、第三號萊茵

A小調鋼琴協奏曲

鋼琴曲集:狂歡節、蝴蝶、大衛同盟舞曲、阿拉貝斯克、維也納狂歡節、克萊斯利安納、兒時情景青少年曲集、森林情景、冊葉小品、幻想曲集

鋼琴奏鳴曲三首

其他鋼琴作品:阿貝格主題變奏曲(Abegg,利用ABEGG為旋律的主題創作)、交響練習曲、克拉拉主題即興曲

連篇歌曲:詩人之戀、女人的愛情與生命(常青樹出自此作品)

聲樂藝術歌曲140

 

李斯特(F. Liszt, 1811-1886, 匈)鋼琴之王

李斯特為浪漫樂派受人影響最多也影響最多人的作曲家,他受蕭邦影響鋼琴音樂,受帕格尼尼影響作品的技巧性,受白遼士影響首創單樂章的管弦樂曲,交響詩(又稱音詩,用標題和主導動機在加上詩意來完成的一種交省曲形式),由於他在1840年倫敦演出時首次使用Recital(獨奏會)這個字,打破以往音樂會(Concert)由不同音樂家分擔演出的狀況。也因為李斯特要展現他高超的技巧和俊美的面容,所以將鋼琴轉向,成為現今鋼琴演奏會的表演擺設位置。

由於李斯特大量而廣泛的創作各類作品,不但開創管弦樂的新局面,也在和聲運用上影響了華格納,在音樂觀念上影響了20世紀的作曲家。

代表作品:

交響曲浮士德、但丁

交響詩:哈姆雷特、前奏曲

鋼琴協奏曲二首

鋼琴作品:

十二首超技練習曲、六首帕格尼尼練習曲(第三首,鐘)、兩組音樂會練習曲,b小調鋼琴奏鳴曲,十五首匈牙利狂想曲(19世紀後半期民族主義思潮),三組巡禮之年,魔鬼圓舞曲,塔朗太拉舞曲

改編為鋼琴曲:貝多芬的交響曲、華格納的戲劇作品、弄臣模擬曲

 

華格納(R. Wagner, 1813-1883, 德)樂劇的宗師

華格納的歌劇因舞台、劇本與音樂三者並重被稱為樂劇(不僅讓音樂戲劇更加結合緊密,也使樂團和人聲同等份量),他捨棄了展現歌者技巧的宣敘調和詠嘆調,並在樂曲中設計了引導動機,因此樂團被視為引導劇情的重要角色,受韋伯的影響,作品多以德國神話與傳說為題材。

代表作品:

歌劇:漂泊的荷蘭人、唐懷瑟、羅恩格林(著名進場的結婚進行曲)、妖精、黎恩濟

樂劇:崔斯坦與伊索德紐倫堡的名歌手、帕西法爾、尼貝龍根的指環(需分四天演完,分為萊茵的黃金、女武神、齊格飛、諸神的黃昏

交響序曲:浮士德

進行曲:雙鷹

 

威爾第(G. Verdi, 1813-1901, 義)歌劇巨匠

19世紀義大利歌劇的頂峰人物

歌劇:那布果、馬克白、弄臣、遊唱詩人、茶花女(飲酒歌出自這裡)、假面舞會、命運之力、阿依達、奧泰羅唐卡羅、西西里的晚禱、法斯塔夫

宗教音樂:安魂曲(與莫扎特安魂曲、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並稱三大安魂曲)

 

古諾(C. F. Gounod, 181-1893, 法)

作品以抒情歌劇與教會作品著名,曾獲得羅馬大獎

代表作品

歌劇:浮士德、羅密歐與茱麗葉、莎巴女王、莎孚

宗教音樂:聖母頌(巴哈平均率第一冊第一首前奏曲為伴奏加入旋律而成

 

奧芬巴哈(L. Offenbach, 1819-1880, 法)輕歌劇的鼻祖

輕歌劇為其主要作品:天堂與地獄(康康舞出自於此)、快樂的巴黎人、霍夫曼的故事(著名的船歌出自於此)

 

蘇佩(F. v. Suppe, 1819-1895, 奧)

美妙、通俗是他的作品特點。

序曲詩人與農夫、輕騎兵、維也納的早晨、中午與夜晚

 

法朗克(C. Frank, 1822-1890, 法)

鋼琴作品:前奏曲、聖詠與賦格,交響變奏曲(鋼琴與樂團的作品)

器樂曲A大調小提琴奏鳴曲

 

拉羅(E. Lalo, 1823-1892, 法)

代表作品西班牙交響曲、小提琴協奏曲

 

布魯克納(A. Bruckner, 1824-1896, 奧)

布魯克納的作品多是長且龐大的管弦樂作品,他本身是一位優秀的管風琴手,所以他常以自身傑出的對位法及管風琴的音響效果創作交響曲,他還曾在交響曲的第一樂章中使用三個主題,重要作品有宗教作品及交響曲。

交響曲11首:最早兩首編號皆為0號,接著是1-9號,第四號浪漫

 

小約翰‧史特勞斯(J. Strauss, 1825-1899, 奧)圓舞曲之王

維也納圓舞曲的創作歷史開始於他的父親,老約翰‧史特勞斯(圓舞曲之父),他繼承父親的志業,將圓舞曲推廣到整個歐洲,並創作不朽名曲。在他過世後,維也納圓舞曲的創作也進入尾聲。

歌劇蝙蝠、吉普賽男爵

圓舞曲:藍色多瑙河皇帝維也納森林的故事、南國玫瑰、春之聲、藝術家的生涯

 

老約翰‧史特勞斯代表作品:

拉黛斯基進行曲、波爾卡舞曲(快速、兩拍子的波西米亞舞曲)

狩獵波爾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k-6rr7aQZ4

 

聖桑(C. Saint-Saens, 1835-1921, 法)

交響曲:第三號管風琴(使用管風琴與鋼琴)

交響詩:溫法爾的紡車(法國人的第一首交響詩)、骷髏之舞、少年海克勒斯

管弦樂組曲:動物狂歡節(受狂歡節邀請而譜寫,但因為過多諷刺其他作曲家的作品而沒有正式出版,除了天鵝,單獨出版)

烏龜(改編自奧芬巴哈的天堂與地獄)、大象(改編字白遼士的浮士德的天遣)、鋼琴家(選自徹爾尼鋼琴練習曲)、化石(以木琴演奏骷髏之舞的旋律)、天鵝(大提琴演奏旋律,後來垂死的天鵝(芭蕾舞)也使用相同音樂演奏)

 

比才(G. Bizet, 1838-1875, 法)

曾獲羅馬大獎,歌劇為主。

管弦樂組曲阿萊城姑娘

歌劇卡門(著名的哈巴耐拉舞曲、鬥牛士之歌出自於此)、採珠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宥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